This is potentially game changing. Having combined passive and active vibration reductions, Chinese scientists are able to reduce low frequency mechanical noises between 10Hz and 500Hz by 26dB. For submarines, this would in theory be able to half the detection range of enemy sonars.
Keep in mind this is Guancha citing SCMP who dug up a Chinese journal article by a joint team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CSSC.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breakthrough has resulted in improvements for quietness of PLAN submarines and warships in general.
潜艇的隐蔽性是其克敌制胜的关键,而噪声则是暴露其行踪的最大威胁。
中国科研团队日前在中国《噪声与振动控制》杂志公开了一项减振技术,可显著提升潜艇在隐蔽行动中的隐身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张志谊及其团队表示,从理论上讲,他们的创新成果可使敌方声纳对潜艇的有效探测范围缩小一半以上。
该团队发表的文章指出,研究表明,水下航行器噪声只要降低10dB,就可以使自身被发现的距离范围降低32%。在低速航行时,由动力设备运转引起的机械噪声是水下航行器的主要噪声源,也是其被探测的主要特征信号。因此,采取减振措施降低振动能量由发动机经过支承结构向外部的传递成为提升水下航行器声隐身性能的关键。
为提升潜艇隐身性能,该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主被动隔振支承结构,在有限空间内代替传统的法兰支承,可将通过潜艇船体传导的发动机噪音最多降低26分贝(dB)。据美国海军的解密数据显示,中国早期093型核潜艇的噪音约为110分贝。
文章指出,这种结构的被动隔振器由内外环的钢材料连接件及中间层的环形橡胶构成,以提升隔振性能。主动隔振器结构则利用12个压电致动器进一步降低噪音。这些由电力驱动的致动器,能精准控制力道,实时中和发动机微米级振动。
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主被动隔振支承可使10~500Hz频带内壳体主要线谱最大衰减26dB。其中,被动隔振措施可使壳体上振动幅值最大的100Hz线谱衰减12dB,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控制,可使其进一步衰减12dB。在400Hz频率下,可实现26dB降噪(25dB被动+1dB主动)。
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报道指出,得益于Fx-LMS自适应反馈控制算法与多维控制矩阵,该系统可避免反馈不稳定问题,实现实时降噪。
尽管实验表现优异,但该技术仍面临挑战,包括橡胶硬度会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改变,以及压电材料在长期运行中的耐用性如何。
据报道,中国船舶集团参与了该研究。目前,尚不清楚这项技术是否已在现役潜艇中应用,和其对整体噪音水平带来的改善有多大。
主被动隔振支承整体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
振源-隔振支承-壳体试验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