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Aviation Industry

taxiya

Brigadier
Registered Member
The joint company only got $2M of seed money. We'll see if it is an actual serious venture
I would not take the $2M as indication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 JV.

I would have doubted if it was $20M as that would indicate some kind of limited commitment. Being as small as $2M actually don't worry me at all because it is clearly for a pre-study. Remember that UAC and COMAC ar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the two governments are their pockets, not the registered assets. I think the 2M is only for the early study on paper and CAD, you will see ten-folds of money registered in the JV when it is going to build the first prototype, or you will never see the injection of new money into this JV. Instead works (therefor investment to the program) will go to subunits of UAC and COMAC and these subunits are never part of the JV.
 

taxiya

Brigadier
Registered Member
Yes, China can go it alone, but at greater cost. Perhaps a $20 billion project by herself could be reduced to $15 billion by cooperating with Russia.
Besides the financial contribution, Russia still have many expertise in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ircraft. Why reinvent the wheel when China can learn that from Russia?
 

vincent

Grumpy Old Man
Staff member
Moderator - World Affairs
Besides the financial contribution, Russia still have many expertise in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ircraft. Why reinvent the wheel when China can learn that from Russia?

When was the last time Russkie designed and built a wide-body passenger aircraft? Where are those expertises now?
 

Skywatcher

Captain
The Chinese are apparently doing a very good job of integrating various subcomponents onto the C919; airliners nowadays are more like smartphones: the manufacturer makes some very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 and farms out building those pieces, whether turbofan engines, avionics, touchscreens or IC processors, to others.
 

longmarch

Junior Member
Registered Member
C929 is the most disappointing news in many many years.

Buying a few su-35 is fine for me but this one really sucks big time.

Most important subsystems will always come from the west, makes you wonder what Russia has to offer, and what COMAC is lacking, or capable of.

I'm downgrading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to automobile level, at least civilian wise.

Very depressing.
 

SamuraiBlue

Captain
makes you wonder what Russia has to offer, and what COMAC is lacking, or capable of.

A market and COMAC lacks marketing organization beyond PRC's border.
Basically there are very little use for wide body long haul airliner within a single nation. It will have to fly beyond borders for it to become attractive to passenger line operators.
 

vincent

Grumpy Old Man
Staff member
Moderator - World Affairs
Fuel, hydraulic and HVAC systems are jointly designed and produced by a domestic supplier and foreign suppliers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本报通讯员 李远征

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大飞机项目列入16个重大专项伊始,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人带着“大飞机梦”参与了整个大飞机项目的型号论证和系统构型设计,为托起中国人的“大飞机”助力、加油。

2008年C919项目正式立项,作为国内最大的航空机载机电设备的研究单位,南京机电成立了C919项目团队,全面参与C919项目的研制工作,承担了燃油、液压、空气管理三大系统,共83项产品的研制交付任务。其中燃油、液压系统,南京机电作为一级供应商,直接向中国商飞交付产品;空气管理系统,南京机电作为利勃海尔的二级供应商负责向利勃海尔交付产品。

南京机电在自身承担产品研制交付的同时,也承担起了发展国内机载产业链的重任,作为三大系统牵头单位和合同主体,担负起对国内二级供应商包括新航集团、四川泛华、天津津电的管理和带动工作。依托C919项目的发展牵引,结合航空工业的民机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南京机电已被航空工业集团层面确定为燃油、液压、空气管理系统的系统集成和设备发展的产业化基地。在2016年,中航科工、航空工业机电和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三方出资成立航空工业南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负责整合机电公司各家单位整体资源和能力,实现在这三大系统上的全面提升和发展,肩负起为国内外商飞机提供燃油、液压、空气管理系统系统解决方案,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国家使命。

回顾C919项目9年来的研制历程,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披荆斩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九年无悔,九妹终出阁。

C919项目启动时

开展全面国际合作

2006年,在型号论证阶段,南京机电派出系统专家,严格按照国际民用飞机的设计流程,参与了C919项目的型号论证工作。2008年,南京机电组织团队参与了联合概念定义(JCDP)工作,并得到了中国商飞的充分肯定。同时与霍尼韦尔、汉胜、利勃海尔、派克汉尼汾等公司在C919项目各系统中的工作分工和商务协议进行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在航空工业机电公司的领导下,确定了南京机电负责牵头国内供应商参与C919项目燃油、液压和空气管理系统的研制工作。

2009~2010年,南京机电派遣工程师驻上海与中国商飞以及国外供应商参与到了燃油、液压和空气管理系统的联合设计(JDP)阶段的工作。

2013年,南京机电分别与中国商飞、派克汉尼汾公司签署了《C919项目燃油、液压系统主合同》,与利勃海尔公司签订了《C919空气系统工作分工》,明确了南京机电作为C919燃油、液压的一级供应商,空气管理系统作为利勃海尔的二级供应商,承担了共83项产品的研制交付任务,其中燃油系统53项产品、液压系统9项、空气管理系统 21项(含新航、泛华、津电等二级供应商)。

南京机电在和国外的一流供应商开展全方位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克服语言关,还要克服“工作时差”和“文化差异”,协调解决各种沟通中的障碍和矛盾。项目团队以高效的管理、专业的工程为迎接C919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919项目进行时

组织变革 能力建设

面对全新的研发和管理要求,南京机电在2011年3月成立了民机管理部,C919项目的各项工作也全面启动。随着2013年,民机管理部和转包生产事业部合并成为民机事业部,南京机电的民机产业也得到加速发展。在项目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南京机电承担的燃油、液压、空气管理系统分别于2012、2013年陆续完成了产品的初步设计评审、详细设计评审、研发试验等工作,并最终通过了合作伙伴派克、利勃海尔的设计评审。

南京机电不仅进行产品研制工作,也在积极地推进民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工程设计能力显著提高。在燃油系统中首次采用新型复合材料PEEK,并通过试验验证,并最终在产品上得以使用;首次按照国际标准的DO-160,ARP1401的试验要求,完成燃油产品的结冰试验、闪电直接试验、燃油污染试验等。成功攻克液压油箱超薄箱体的加工技术、液压油箱超重振动夹具的设计技术,并在国内首次将特氟龙喷涂技术用于液压油箱;也完成了化学镀镍、真空钎焊的特种工艺的NADCAP认证工作,特种工艺能力显著提高;设计完成了国内民用飞机验证的铁鸟试验台、液压油箱及阀类产品等的试验设施,由此南京机电具备了民用飞机液压系统及其核心产品的验证能力。

基于南京机电民机发展战略,构建民机研制体系。在科技公司设立研发部,负责民机研制体系的建设,探索民机研制过程技术管理的具体流程。经过民机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民机产品构型管理工作流程和程序,陆续整理发布构型管理、版本版次控制、更改控制、构型审核等10多份企业标准,并对设计、工艺、制造各个环节进行宣贯和落实。结合制造符合性检查等活动,团队成员按照构型管理的要求,完成了对设计图纸、工艺规程、生产记录等各类文件的整理、修订和归档,加深了各研究部及分厂对构型管理实践的理解,保障了项目的首飞前审查,也为后续构型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开展国际合作,定位系统供应商。南京机电在C919项目上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公司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实现了在民机项目上的跨越式发展。在国际合作中,南京机电与派克汉尼汾公司就燃油、液压系统成立了合资公司,并由派克公司作为系统供应商和技术领导者。在空气管理系统中,南京机电作为利勃海尔公司的二级供应商,由利勃海尔对项目和技术全面负责。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与多家国外供应商合作,从其采购满足国际标准和适航认证的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产品成熟度和交付周期。

成立项目团队,推行项目管理。南京机电组建了涵盖研究部、质量、适航、生产制造等部门的项目团队,明确了团队成员的职责和沟通机制。同时作为国内系统的牵头单位,还担负着对二级供应商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向派克、利勃海尔等公司学习交流,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开展定期的沟通交流,项目计划得到有效跟踪,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通过使用WBS、project等项目管理工具,提升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并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开展管理工作,编制并控制项目计划、推行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

完善部门组织结构,推动质量和适航管理工作。C919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际民机的研发质量和适航标准,对研发和制造的管理过程提出了严格的过程控制要求。民机事业部设置了科技质量处,建立并完善基于AS9100C的质量管理要求的民机质量体系,不断推进质量管理和适航管理的流程细化和具体工作要求的落实。由于民机项目的特殊性,适航安全自始至终贯彻于产品研制的过程中,而中国民航作为第三方,代表国家对产品的开发过程进行着监督和管理。通过C919项目的开展,南京机电初步建立了符合民机适航要求的体系和流程,产品和试验多次经中国民航现场检查通过,并在航空工业机电公司内作为先进代表,向其他单位进行宣贯。

培养国内外供应商管理能力,构建民机供应链。为满足适航和民机研发的要求,南京机电为C919项目开发了包括CRISSAIR、ELEMENT等多家国际供应商,通过电话会议、电子邮件、相互走访等方式,对其研发过程和产品交付进行管控,为产品顺利通过适航检查及挂签奠定了基础。同时民机事业部不断总结C919项目供应商的管理经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建设,为供应商管理和后续产品交付奠定了基础。

C919项目攻坚时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随着设计评审的完成和生产图纸的下发,按照与中国商飞签署的AC101架机产品的订单要求,2014年7月,C919各项产品进入了全面生产交付阶段。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民机产品制造符合性、适航等要求,南京机电还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诸如对图纸版本版次、工艺规程版本版次与产品版本版次关联管理,工艺技术攻关、特种工艺外包与NADCAP取证、二级供应商采购管理,生产过程中质量适航管控等。面对着越来越近的交付节点,南京机电副总经理刘高群挂帅,组织项目团队每天下午召开进度协调会,组织资源,协调问题。中心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加班加点,为产品交付争分夺秒。研究部门为了完成产品装配试验任务,将工作安排具体到小时,并主动要求加班,为产品交付验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产品于2015年6月陆续交付中国商飞,为C919飞机的顺利下线奠定了基础。

2016年,南京机电各项产品在交付客户后,随后进入到全面的鉴定试验阶段,83项产品中共有600余项试验需要在首飞前完成,其中还有9项产品需要接受中国民航的现场检查,这对于第一次按照国际标准DO-160的要求进行试验验证的南京机电,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在试验大纲编制的开始,南京机电就遇到了困难,由于对试验标准的理解有偏差,且民机项目对于试验大纲内容的要求极其细致,产品主管编制的试验大纲在提交派克、利勃海尔后就被驳回,个别试验大纲的反馈意见多达上百条。经过多次沟通,在经过数月的反复编制后,83项产品的试验大纲在获得国外合作伙伴和中国商飞的批准后,最终得到中国民航的批准,其中有些产品的试验大纲修改多达15版。

在试验过程中,为了保证试验资源的及时到位和按时完成,项目团队制定了严密的时间计划,每天跟踪协调,高层汇报会每周进行,及时上报试验进展、状态、风险、问题。试验过程中,比如耐久试验一旦开始,中间就不能中断,试验主管、产品主管需要通宵达旦,连续熬夜,保证试验节点的按时完成。

2016年11月,在完成大部分试验并提交试验报告后,由于对民机项目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要求、试验标准控制的理解不同,个别试验的结论被外方推翻,试验面临重做的困境,项目团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经过不断地协调和努力,在提供了大量的证明文件后,外方和客户对南京机电的工作效率表示赞扬。特别是液压产品的首飞安全性试验需要在3个月内,完成了之前需要8个月的试验工作。但团队只有一个试验技师,民机总师和设计工程师便都冲在一线,做到人歇设备不歇,设备保障组时刻待命,设备故障不过夜,出了问题马上解决,专家团队随叫随到。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液压项目按节点完成了所有的首飞安全试验。

2017年3月,南京机电承担的所有产品完成首飞安全试验,试验报告和用于支持首飞的设计和性能申明得到中国商飞的最终批准,南京机电承担的产品满足了C919的首飞要求。

九年征程,九妹出阁,这是中国大型飞机发展的成果,又是历史性起点。首飞之后,南京机电还将继续完成所有产品的鉴定试验和批产工作,解决试飞和型号取证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为C919的商业运营建立完善而有竞争力的售后服务体系。

九年征程,九妹出阁,南京机电人信心满怀,成功迈出了民机产业的第一步,南京机电还将继续前行迎来更多的民机项目,为在中国的蓝天下,翱翔更多的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九年征程,九妹出阁,南京机电的梦想在这里起飞,理想在这里实现,航空工业将开启新征程,参与到全球民机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中。
 

Richard Santos

Captain
Registered Member
When was the last time Russkie designed and built a wide-body passenger aircraft? Where are those expertises now?


Russia experience in designing competitive passenger liners may seem deficient next to those of airbus and Boeing, but their experience is still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Chinese by a larger margin than theirs might be less than those of airbus and Boeing. Their last wide body passenger liner is the Il-96. Previously they have produced a number of wide and narrow body modern passenger jet liners that, while not all together competitive in efficiency, nonetheless meet al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Examples include IL-86, Il-62, Tu-204, Tu-154, etc.

In the field of airliner design and production on a scale of 1 through 10, Boeing and airbus might be 9.5. Anything less than 9 is not probably not really competitive. The Russians may be 8.5. The Chinese at the moment might be 6-7. It is not a bad idea to leverage Russian experience to get to 8.5 quickl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