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s

jobjed

Captain
Low possibility.
I have some article about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Chinese IFV(involved to cccp BMP)can help you understand this...but in Chinese,and the translation beyond competence...

need them?

Please post it, I think your article will be very beneficial to Chinese-speaking members here. I can translate it after my exams in two weeks, or perhaps other Chinese members can help with translating as well.
 

the corner

New Member
Please post it, I think your article will be very beneficial to Chinese-speaking members here. I can translate it after my exams in two weeks, or perhaps other Chinese members can help with translating as well.

Are you a Chinese-speaker ?:D:D
 

the corner

New Member
Barely, but should be sufficient to translate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technology. Go on ahead and post it, if my Chinese is too poor, I'm sure other members are more than proficient enough to assist with the rest.

well, this is the first one.The author is my friend.this one is about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M2andBMP2——and why they are different.If you have question ,ask me ——i'm not a English speaker,but i'm a Chinese speaker:)
细节中的魔鬼——美苏步兵战车设计差异的背后。
技术与战术的辩证统一,既体现在战术需求催生技术的发展,又体现在技术的进步改变战术的细节。具体到武器装备来说,任何武器装备都应之前的战役战术需要而生,而武器装备诞生后,又形成了全新的框架,使得相应的战役战术体系随之发生改变。
基于这一逻辑,我们可以依托已经明确的战役战术需求及框架,大略的推测一个军事体系可能会催生出怎样的武器装备,同样的,当我们已经明确一个军事体系下武器装备的特点时,也可以将这个推理结构倒过来,基于武器装备特点,来管窥这个军事体系的某些令人感兴趣的特点……
一样中的不一样
时下军事爱好者们经常进行的讨论中,装备对比可以说是一大热门,各大军事类BBS中,军事爱好者们不厌其烦的对比着各种装备的技术参数,以陆军装备为例,各种坦克及装甲车辆的装甲厚度、火炮口径,弹丸侵彻深度、发动机马力等参数被拿出来反复对比。有时甚至到了为一毫米等效厚度、一毫米口径乃至一毫米穿深等等锱铢必较的“较真”的程度。
诚然,这些技术细节的确非常值得关注。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左右其在战役战术体系中的作用,甚至还有技术性能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极端例子存在。但是,这样过分拘泥于细致入微的技术细节的讨论,却经常会使讨论的参与者们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种武器究竟是因为什么被设计出来的?又打算被用来干些什么?
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之初,打算先讨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什么是步兵战车?
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军事爱好者而言,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嘲弄——即使是刚入门的军事爱好者也可以很熟练的随口念诵:步兵战车是一种搭载步兵作战的轻型或者中型战斗车辆,其载员舱通常可以搭载一个步兵班左右兵力。步兵战车一般装有小口径机关炮或者中口径火炮,搭载有反坦克导弹等等等等。
但是,这样就说清楚了步兵战车了么?
谈到这个问题可能有读者会觉得很可笑,步兵战车的概念而已,作者您莫非是在凑字数?
如果我们深入比对,将两种典型的美苏步兵战车放在一起,会发现些什么呢?
这里我们将BMP-2和M2这两种年代相近,武器配置也相近(都是小口径机关炮)的步兵战车放在一起的话,那么,相信只要视力没有问题的人就能看出,这两者除了整体布局相近以外有着极为明显的外形区别。这种外形区别,很多军事爱好者会将其归结为设计习惯的不同,但是不同的设计习惯在武器外形上的体现可以参照B1和图-160,作为实用至上的军事装备,设计者们是从来不惮于和对手设计得在外形上雷同的。
那么,这种不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们知道,地面战斗的本质,是在二维平面上对特定地区尽可能达成长时间的时效控制,各国陆军的建设均是围绕这一本质展开,既然谈到这一目的,那么就必须明确两个名词:冲击和突击。
冲击作业在陆军军事术语中是指对敌设防正面发起短促而迅猛的攻击,一般在己方前沿出发阵地到敌方设防正面之间展开,整个攻击距离较短(在现代战场条件下通常为30-40公里),时间持续亦较短(以小时计算),地形相对简单,但是敌我双方火力密度在所有战场作业中是最大的。
突击作业则是指突破敌设防正面以后,沿突破口向敌方纵深发起的长距离攻击作业,一般在冲击作业完成后展开,攻击距离较长(可达200-300公里),持续时间亦较长(可达一天乃至数天),沿途地形复杂,但火力密度相对稀疏。
明确了这两个概念以后,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我们选作样本的两种步兵战车,我们就可以发现,M2的设计更注重掩护坦克执行冲击作业,其武器及火控系统更为精良,防护也更加完善,但整车重量偏大,对道路要求较高,浮渡能力不完善;而BMP-2的设计则更加注重突击作业,其火力系统基本满足够用,重量较轻,对道路要求小,浮渡能力完善。
以上仅是就战场攻击行动的需求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其中的诸多不同,而且,由于战场行动的复杂性,不同的设计对应的细碎战术需求毫无疑问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
 

the corner

New Member
Barely, but should be sufficient to translate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technology. Go on ahead and post it, if my Chinese is too poor, I'm sure other members are more than proficient enough to assist with the rest.


this one is about BMP1(obviously ),i get this from CJDBY(i think you know what it is) ————mentioned the ZBD-04 and the reason why the designer choose the 100mm—30mm—7.62mm system.
1.BMP-1步兵战车的研制
上世纪60年代初,美苏古巴危机让世界几乎陷入了核战争的悲惨境地。核战是当时世界各国军事界研究的主题,美国开发了许多疯狂的原子武器,苏联也在为核战进行积极的准备。通过实验发现,装甲部队在核战条件下依旧具有很好的生存力,因此为了适应核战的需求,步兵也应当全面装甲化。于是步兵战车被提上议程。苏联军方对步兵战车的定义体现为三个方面:1.伴随坦克作战;2. 为步兵提供防护和火力支援;3.反坦克防御。反映在武器系统上,就是BMP-1 装备的火炮、机枪和反坦克导弹。1965年秋,第1个装备BMP-1步兵战车的装甲步兵营进行为期3天的演练,验证了步兵战车的机动性能。1967年9月参加第聂伯河战役演习。当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五十周年阅兵上,BMP-1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公开亮相。BMP-1的编制是这样的:每个摩歩连下辖3个步兵排和1个机枪排,每个步兵排有3个步兵班,机枪排有2个班,每个班1辆BMP-1,加上连部1辆,总计12辆BMP-1步兵战车。每个摩歩营有3个摩步连,每个摩歩团有3个摩歩营,总计有108辆BMP-1步兵战车,加上营属防空排、榴弹发射器排和团属侦察排,那么每个摩步团应该有126辆BMP-1步兵战车。车长是步兵班的班长,炮长则是副班长。载员有8人,分成两排,可以从车内射击。车内有射击辅助设备,包括抽气装置。2A28型低压滑膛炮来自于SPG-9型无后坐力炮,是一种典型的步兵分队直射支援火器。另外还备有便携式防空导弹。BMP-1的正面可以防御20毫米和12.7毫米穿甲弹,其他部位只能防御12.7毫米和7.62毫米的步机枪弹,防御力较弱,但是配有比较完善的三防系统。

2. BMP-1步兵战车的战术使用
考虑到当时冷战时期欧洲战场上,华约和北约将会广泛使用核武器进行核火力突击,因此步兵反坦克手难以生存,那么BMP-1搭载的步兵班以机动战为主,消灭敌人残存火力点,掩护坦克快速通过核沾染区,向敌人纵深扩展。但是这种战术想定让BMP-1的作战使用弹性受到了约束。具体来说,BMP-1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其战役机动能力,具备较轻的重量,较好的水上机动能力,并且火力体系配置较为多样化,有反坦克导弹,无坐力炮,机枪,甚至便携式防空导弹。因此在核战环境下,由于大量核武器的应用导致敌人战略防御体系残破不堪,兵力兵器密度下降,这时使用BMP-1配合“战役机动集群”实施突破后扩大战果的作战。在战役初期阶段,BMP-1将会配备在第二梯队,而非第一梯队,在坦克集群和战术核武器打开敌人防线上的突破口后,BMP-1将会进入敌人后方实施作战。

然而,现代战争却没有走向核大战,到了八十年代,苏联也接受了“常规威慑”这一战略,并以此为指导,组织了西方81大演习。那么在常规作战当中就只能使用炮兵来实现类似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效果,大力削弱敌人防御体系的架构,为BMP-1以及后续部队投入突破口作战创造条件。这时,BMP-1被划入第一梯队,苏军也积极研究如何让BMP-1和步兵能够很好的配合坦克作战。战时BMP-1将会在接近敌人前沿300米左右把步兵放下,然后步兵紧跟坦克进攻,保护坦克两侧,而BMP-1则在步兵身后100米~300米距离上提供火力支援。也就是说,步兵战车所处位置甚至还在步兵的身后。到1976年,苏军已经对驻东德的陆军进行了改革,组建了新型摩歩团,由1个坦克营,3~4个摩歩营,1个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营,以及防空、工兵、防化等支援兵种的合成战斗群。

BMP-1在设计时并没有打算让它像坦克那样生猛硬突敌人的坚固防线。摧毁敌人防线的将是成百上千枚核弹,坦克和步战车是在核武火力下突击的兵器。因此对BMP-1的机动力要求很高,而防御能力较差。同时,其主炮有效射程只有1000米,难以提供超越射击支援。火力限制比较大。这些问题在BMP-2上试图得到纠正。由于考虑到了“常规威慑”的战略,以及较为现实的常规作战需求,BMP-2也像西方战车那样选择了小口径机关炮,以打击敌人的各类装甲目标和火力点,同时意味着它将和坦克一起作为第一梯队冲锋陷阵。

3. 成功的战例和不成功的战例
叙利亚对BMP-1的使用很有代表性,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成功的案例。比较成功的是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叙利亚军派遣BMP-1组成的侦察排潜入以色列军后方,摧毁以军后方的坦克等。另外就是最近两年的叙利亚内战,在坦克的支持下,搭载步兵进行城市作战,由坦克进行凶猛的炮轰,步战车也配合进行射击,而步兵则在坦克步战车身后潜入敌人控制的大楼进行清剿作战。叙利亚比较失败的案例是在赎罪日战争期间,戈兰高地被以色列人建构为一座到处是坚固支撑点和坦克预置射击阵地的防线,而叙利亚人没有核武器,也没有苏联的强大炮兵,结果BMP-1被用来强攻敌人防线,但是它的火力系统比较薄弱,反应也比较慢,不适合强攻敌人筑垒地域,最后功败垂成。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组织BMP-1步战车加入侦察集群,穿插到伊朗后方实施破袭作战,大量击毁后勤车队和补给站。可见,正如苏联在研制这种步兵战车时所设定的那样,它是一种轻骑兵,是突破敌人防线后穿插作战的高手。但由于防护力不足和火力系统偏弱,在强攻战斗中表现不佳。苏联人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和炮兵,航空兵来淹没敌人的防线,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果强行让BMP-1去充当轻型坦克的话,结果往往不佳。这一点在印度1987年发动对猛虎组织的强攻战斗中表现的很明显。当时印军强攻位于斯里兰卡东北的贾夫纳城,使用了T72和BMP-1,而猛虎组织则利用狙击手射杀印军的军官和通信员,打击其指挥车辆。最后印军花了两周时间拿下了贾夫纳城。而在1984年越南入侵泰国的战斗中,泰国人用A37使用凝固汽油弹消灭了BMP-1。转年的战斗中,越军集中7.5万人攻打民柬武装,并且派遣1000余人攻入泰国,封锁民柬退路,结果被泰军的飞机投放汽油弹,和M48的远射火力所瓦解。

此后,其他国家虽然对BMP-1进行了广泛的改进,但几乎都是涉及武器系统的,可见,BMP-1在研发时所针对的核战环境在现代社会已经格格不入,而且也没有多少国家能像苏联那样使用炮兵来个饱和攻击,所以强化步战车本身的火力配置,让它除了进行敌后奔袭外,执行更多样化的作战任务,是它能够继续存在的理由。这一点也对现代步兵战车的研发是个很好的启示。现代战争早已是技术兵器密布和联合作战的舞台,步兵的生存取决于其整体战争系统的能力。假如是核战,那么步战车自身的火力、防护要求主要以防御核冲击为主,并且强化机动力和步兵在车上的作战能力;假如是常规战争,由于作战样式的多元化,步战车就必须有更好的战斗适应性和对常规武器的防护力。BMP-2选择机关炮,以及BMP-3的机炮、导弹、滑膛炮和机枪的组合,几乎把整个步兵战术分队能用的火力都集成了起来,也算是做到了极致。而当这套武器系统配合上中国的04式步兵战车之后,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应常规战场的步战车系统,也就构建完毕了。
 

the corner

New Member
Barely, but should be sufficient to translate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technology. Go on ahead and post it, if my Chinese is too poor, I'm sure other members are more than proficient enough to assist with the rest.

3rd 。the author is the same to the upper one。titled “从步兵攻防谈步战车”。
进攻和防御是步兵战术的两面,它们对战术组织和兵力兵器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几种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是进攻的不二法门,那么,防御敌人分割围歼,同时节约兵力兵器,以机动换取空间时间,就是防御者的要诀,甚至可以以战术进攻来化解战略上的防御。比如萨尔浒之战,比如坎尼会战。

步兵战车是步兵的载体,但是对装甲步兵的性质认识,古德里安认为它更近似龙骑兵,是上马机动,下马作战的兵种。机动是它的本质,步战车是主体,步兵是下马的骑士。但步战车才是这个兵种的本质。而在苏联人眼里,它们是摩托化的步兵,是大纵身作战里突破敌人防线的工具。只是与早期的步兵相比,它们伴随坦克机动的能力更强,至少不用坐在坦克身上了。但说到底战斗核心还是步兵,而步战车扮演的是输送车和火力支援车的角色色,在进攻战斗开始后转而伴随步兵作战,步兵进它就进,步兵退它就退。因此苏联步战车作为输送车时伴随坦克机动,作为火援车时伴随步兵机动。

在当时冷战期间的东西对峙条件下,处于攻势的苏军必须抓住时间窗口,在北约后备力量和美军支援赶到前占领整个欧洲。因此,装甲部队强调对交通环境和后勤的适应性,要求在缺乏工兵和后勤的条件下能勇猛冲击,突破北约的防御体系,故而步战车强调水陆通行能力,较轻便的车体,较为简单的结构和保养,以及大规模生产能力。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突破北约防御,快速通过遭到严重破坏的基础设施,直达大西洋。火力系统上使用73毫米低压炮(实际等于是一种步兵无后坐力炮),机枪和反坦克导弹,强调对点面目标和软硬目标的通吃能力,从而支援步兵战斗。实际上一辆BMP就是一个微型的步兵火力连。而步兵在进攻中会遇到各类意想不到的目标和战术情况,因此火力的多样化和通吃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西方的步兵强调反坦克,要求在战场建设体系下迟滞苏军的进攻,为后方动员和美军的赶争取时间。这与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遇到的挑战是一样的。最终目的不是寸土不让,而是迟滞苏军的装甲洪流,为后撤和纵深防御争取时间。因此,坦克更强调机动力和火力,步战车更强调对苏军步战车,自行火炮等轻型装甲目标的打击。同时更强调机动战,而非充当固定火力点,因此步战车是一种车战工具而非步兵工具,要求步兵服从车辆而非车辆服从步兵。这也符合古德里安提出的龙骑兵概念。毕竟依靠步兵的血肉之躯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苏军的滚滚洪流的。因此,北约的步战车车体更大,防护更完善,利于步兵长时间在车内战斗。火力系统选择小口径速射炮和穿甲燃烧弹药,以及先进的热像仪---甚至比坦克的热像仪还要好。

中国的步战车兼具有东西方的特点。由于我国周边环境复杂,且作战地域多是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恶劣之地,如朝鲜寒冷山地,藏南高原山区和阿克塞钦高原,台湾岛屿的水际滩头和丘陵城市。如此复杂的地理环境,且我军处于战略攻势之下,势必不可能搞什么迟滞战略,那么要想攻克敌人的防御体系,在火力系统上只能选择BMP-3的系统,以求得对敌人各类目标的广泛适应性,减少对炮兵和航空兵的依赖,减轻后方压力,也能加快OODA循环,让敌人机动防御兵力无所遁形。在机动底盘上依旧保留了浮渡能力和对各类越野或公路条件的适应能力。在台海战役当中就可以减轻对码头和工兵的压力,适应台湾多丘陵溪流的地理条件下。在朝鲜的山地和藏南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工兵的话,04式步战车也能机动。有意思的是,根据兵器知识杂志对一个清华大学生连长的采访,我军09式轮式步战车还专门考虑了海上浮渡能力,比92式步战车强了许多。在去年济南军区配合拍摄的电影《目标战》里,甚至出现了09式装甲突击车水上开炮,攻占岛屿的画面。这是来自于演习,说明轮式突击车竟然可以扮演水陆坦克的角色。可见,我军对于步战车机动力的要求还是要以广泛适应力为要。而与苏联相比,具体技术上则多是与西方更有渊源。等于是以西方的技术实现了东方的战术要求。

(by the way ,may i ask where are you?)
 

Broccoli

Senior Member
I fail to see reason to fill IFV what is supposed to protect infantry with high explosives, and I guess even Russians got the memo because their next IFV "Kurganets-25" is going to be armed with 30mm autocannon and with ATGM if needed.

If BMP-3 or ZBD-04 has full load of 100 mm ammo and it's armor get's penetrated only thing what is left from the vehicle after that is it's tracks... as we have seen to happen in Syria and Ukraine BMP-1's armed with 73mm main weapon. One can only imagine how spectacular explosion comes from multiple 100 mm rounds blowing up at once.
[video=youtube;zkPWox1CoL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PWox1CoLU[/video]
[video=youtube;ypAR9hWLy_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AR9hWLy_A[/video]
 
Last edited:

the corner

New Member
I fail to see reason to fill IFV what is supposed to protect infantry with high explosives, and I guess even Russians got the memo because their next IFV "Kurganets-25" is going to be armed with 30mm autocannon and with ATGM if needed.

If BMP-3 or ZBD-04 has full load of 100 mm ammo and it's armor get's penetrated only thing what is left from the vehicle after that is it's tracks... as we have seen to happen in Syria and Ukraine BMP-1's armed with 73mm main weapon. One can only imagine how spectacular explosion comes from multiple 100 mm rounds blowing up at once.
[video=youtube;zkPWox1CoL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PWox1CoLU[/video]
[video=youtube;ypAR9hWLy_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AR9hWLy_A[/video]

The articl in 95-97# may be helpful to realise the reason of the design.(sorry, I failed to translate it)

What'more even the M2IFV equiped with 25mm will get induced detonation if the fire-extinguishing system failed when the ammunition get hited.
IMG_20140807_233527.jpg (at least ,more than tracks.But what is defferent?)
I think the point are increased protection and upgrade the fire-extinguishing system,rather than use the machine canno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