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al page improvement

darth sidious

Banned Idiot
the destoryer 160 was lost in 1976 not 1978
here is a artical for support

当年海军的160老广州号当年沉没事件可能是我国海军最大的自毁舰艇事件,160号舰名就是与现在的168号相同的“广州“,原为南海舰队051级首舰,1971年4月下水,1974年6月服役,初始编号为240(同一时期的105舰原舷号223;131舰原舷号227),后来海军舰艇编号调整后变为160。按照海军的舰艇命名原则同舰种已使用过的舰名在使用舰艇退役后不再继续使用,不过“广州†这个舰名看样子还是比较特别的,有些原因也只有海军自己知道了,另外和经济城市影响力等等还是有关的,毕竟还有“青岛“这个先例。

对于爆炸事件的各种说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说法1:1978年8月: "广州"舰160(旅大級驱逐舰)在南海湛江基地爆炸而全毁,死亡一百多人,舰长与基地司令都被判刑;其原因据說是因一水兵失恋或其他管理上的情绪问题而自爆弹药库。

说法2:160号驱逐舰在1978年发生爆炸而报废(注意是报废,不是沉没)。

说法3:160导弹驱逐舰在船厂因失火而报损。

说法4:160导弹驱逐舰在八十年代因锅炉爆炸被毁报废。

说法5:广州造船厂建造的160舰(广州号),80年代服役后不久,因一舰员对领导不满在舰上引爆而报废。

说法6:160号导弹驱逐舰1976年9月爆炸沉没。

说法7:160号导弹驱逐舰1978年3月8日因爆炸而报废。

说法8:《罗瑞卿传》中相关内容“1978年4月上旬,海军南海舰队106号导弹驱逐舰在广东省湛江港爆炸沉没。â€(实际为160号)

说法9:海军公开说法时间为1978年3月9日,160舰“在湛江港内码头于当天20时40分发生爆炸,22时55分沉没â€。

时间上来看说法多多,爆炸原因上来看也有弹药库和锅炉两种,地点又有船厂、湛江港及麻斜多处,责任人也有电工长、厨师、新兵等多种说法。甚至当年在广州军区司令部的老豆也有自己的说法,总之恐怕除了真正参与或与该事件相关的各方面的真正了解真相的人员,普通网友只能是云里雾里了。

160驱逐舰爆炸的最先披露,源自《罗瑞卿传》:“1978年4月上旬,海军南海舰队106号导弹驱逐舰在广东省湛江港爆炸沉没,这是一起海军建立以来的最严重的事故â€。有网友这样写到:首先,《罗瑞卿传》时间上就有误。另外,舷号有误。南海舰队当时只有160、161两艘导弹驱逐舰,没有106舰。据海军的正式出版物记载,时间应为3月9日,160舰“在湛江港内码头于当天20时40分发生爆炸,22时55分沉没â€。
  
  但有人认为应该是在1976年9月份,当时毛刚死不久,许多工厂学校在开毛的追悼会,当时在晚上发生了爆炸,由于声音巨大,大部分人都以为是地震,纷纷跑到空旷的广场去搭防震棚,不久便传出“有敌人特务搞破坏,炸毁一艘驱逐舰â€的说法。而1978年前后再也没有这样的爆炸声,因此推断爆炸发生的时间是1976年9月。
  
  对于爆炸的起因,这是网上军事论坛对此事的最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事后查明,爆炸是该舰一电工副分队长因对其“男女关系问题â€所受处份不满,内部矛盾激化,在该舰准备出航之际蓄意制造的。爆炸导致亡134人,伤28人,160舰报废。
  
  我早在2000年前后和部分南海舰队的老一辈同志聊过此事,对爆炸起因都一致说是该舰的一名厨师,常年在阶级斗争的批判会上被树立为被批判的典型,(有人说是出生问题),因此怀恨在心。适逢160驱逐舰第二天出航执行任务,于是就在弹药仓引爆炸药,导致160沉没的命运。
  
  《罗瑞卿传》中描述到的爆炸地点是湛江港,其实这是个误解。湛江港并不是南海舰队基地,而是一个商业港口。南海舰队基地在湛江的麻斜(法租借时期称西营,现在属于湛江市坡头区)。那是一个2-3公里宽的一个海湾,其对面是湛江市霞山区的海滨公园(现为湛江市滨海长廊)。
  
  据南海舰队的老一辈同志称,爆炸首先把160驱逐舰炸沉,然后在海里再爆炸,其中一些碎片炸飞到对面2-3公里的海滨公园。有人说到每当退潮时,可以在海边清楚看到一块小艇大小的甲板。


dong feng this site also contines many awesome pic of the chinese navy in 60s /70s they would be a nice addition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also your army page includes equipment out of service but in storage why are the naval and airforce page different
 

darth sidious

Banned Idiot
artical on early chinese shipbord sam

长空利箭-我国第一代舰空导弹系统研制纪实

  现代舰船2006.01A

  舰空导弹是从军舰上发射,攻击空中飞行目标的武器系统。它主要由导弹、测量与制导、导弹发射装置和舰面支援设备组成。舰空导弹与高炮等传统的防空武器相比,具有作战空域大、杀伤威力强、单发杀伤概率高等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1965年8月,中央专委提出了研制中低空地空导弹的要求。相关部门开展了中低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同年9月,制定了中低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初步方案,并定名为"红旗"-41号。
  1966年1月,中央专委决定,将低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列入国家计划,并将"红旗"41号导弹改名为"红旗"-61号导弹,以体现60年代的先进水平。同年3月,提出了武器系统的方案论证报告,随即展开了预研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967年,根据海军对空防御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将"红旗"-61号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并转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研制。1970年5月,海军、六机部七院、上海机电二局等单位共同确定了装舰方案,协调了导弹系统与舰上设备的接口关系,并组织开展了"红旗"-61号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承担武器系统研制的有12个研究所、11个工厂、两个试验基地和有关配套协作单位。
  "红旗"-61号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跟踪照射雷达、射击指挥仪、弹库、发射架和发控台以及各种技术保障和辅助设备组成;具有机动能力强,命中精度高,杀伤概率大,使用维护简单等特点;在护卫舰的首、尾各配1套发射装置,每套武器系统都能独立作战,可实现舰艇全方位防卫,能同时攻击两个来袭目标。
  舰空导弹长期装置在舰艇上,作战使用环境十分复杂和恶劣,必须考虑温、湿度的变化,盐雾对元器件的腐蚀,舰艇的摇晃、振动、噪声对导弹发射的影响和导弹发射对舰上设备、人员的影响。因此,舰空导弹的研制和试验比地空导弹更为复杂,要求更高。
  为满足舰上使用要求,跟踪照射雷达由厘米波长的单脉冲跟踪雷达和厘米波长的连续波照射发射机组成,并增加了天线稳定平台和防腐蚀措施。设计指挥仪主机为1台专用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配有模-数、数-模转换装置,并采取了防腐蚀和稳定措施。弹库为直立回转式结构。发射架为双联装式,由液压系统驱动,具有纵横向稳定性,可在航行条件下随时发射导弹。发控台用于导弹发射前检查,实施预装定等。各种技术保障设备按舰空导弹使用要求配套设计。
  "红旗"-61号导弹武器系统技术复杂,改作舰空导弹,更增加了技术难度,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研制和试验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延续时间也较长。
  "红旗"-61号舰空导弹的试验,遵循"先陆后海"的原则。1970年以前,曾进行过模型弹和独立回路弹的陆上飞行试验,并根据试验暴露出的问题,两次修改弹体方案。1970年9月,根据修改后的状态进行了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又发现导弹飞行速度下降等新问题。地空导弹试验基地为完成陆上试验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完成了各项飞行试验任务,而且还对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措施。如对导弹飞行中尾翼甩出造成空中解体,经基地技术人员研究,提出了系测试台的极性接反所致的意见;根据飞行试验结果提出了解决发动机喷管烧蚀问题的建议;经过分析计算,调整了雷达伞靶的重心,使多次放飞不成功的伞靶放飞成功。
  1973年,上海机电二局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科技人员对弹体结构、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先后攻克了高空大滚动、液压放大器漂零、弹性振动等重大技术关键。同时,在自动驾驶仪系统中,采用了晶体管电路、小型化半液浮陀螺加速度计,并对武器系统采取了防盐雾和稳定措施。
  1975年3、4月间,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4发独立回路遥测弹的飞行试验,全部获得成功。1976年又成功地进行了武器系统各项地面对接和导引头与雷达对接试验,导引头捕捉靶机试验,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
  1976年12月,"红旗"-61号导弹在导弹护卫舰上进行导弹发射、武器系统跟
踪伞靶和闭回路遥测弹射击伞靶三项试验,以进一步检验舰上制导设备和弹上导引头的性能以及制导系统的导引精度;测定导弹在发射架上的运动参数和导弹的初始散布;考验发射架的工作可靠性;测定发射时舰面的噪声和振动情况。这次试验历时45天,护卫舰出海14次,轰-5型飞机出动13架次,发射了2发模型弹和2发闭合回路遥测弹,结果是2发模型弹试验获得成功,2发闭合回路遥测弹均未击中伞靶。这次试验是舰空导弹首次在舰上进行试验,虽未完全成功,但却为后来进行的海上打靶试验奠定了基础。
  1978年,在辽西导弹试验场进行三通道半实物模拟打靶试验。这次试验采用部分数学模型和部分真实设备混合组成的导弹系统,用目标模拟器代替真实靶标,对9条弹道、80多种情况进行了400多次有效的精度测定,获得大量试验数据,证实制导系统具有较好的品质。与此同时,还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闭合回路遥测弹射击伞靶试验,检验武器系统的协调性、可靠性、导引头的工作原理及引导精度。试验结果是第一发未成功,第二发准确命中目标,制导雷达和其他设备工作正常,达到了预期目的。
  1978年8月,为加强对导弹研制的技术责任制,建立了设计师系统。
  1980年底,在导弹护卫舰上进行的"红旗"-61号战斗弹打靶试验,导弹引信末动作。翌年春,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再次进行试验,又两次出现引信早炸的严重问题。这样,引信就成为导弹能否定型的关键。1981年2月,上海机电二局决定进行引信攻关。成立了引信攻关小组,通过分析研究,摸清原因,提出了解决引信提早动作问题的大、中、小三种改进方案,并将这三种方案的样机同时进行绕飞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试验对比,最后选用以中改为主、中小兼容的引信方案,并进一步提高引信抗早炸性能,终于研制成功既具有制导引信和定向引信的优点,又能互相抑制其缺点的复合引信,解决了引信提早动作的问题。
  为了保证导弹武器系统的质量,上海航天局(原上海机电二局)自1983年3月开始,组织进行了排除故障、整顿质量的工作,对整顿中发现的410项问题和需排除的故障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1984年11月,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红旗"-61号导弹战斗遥测弹射击"长空1号"靶机试验,发射2发导弹,击落2架靶机。1986年11月至12月,红旗"-61号导弹装舰在海上进行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导弹分别对不同空域点的靶弹和靶机进行射击,结果击落5发"海鹰1号"靶弹和2架"长空1号"高空靶机,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88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61号导弹设计定型。
  "红旗"-61号导弹采用了半主动寻的制导、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波雷达导引头、半主动引信和制导引信、小型化自动驾驶仪、液压操纵、废气涡轮发动机、链式战斗部、单脉冲跟踪与连续波制导雷达、稳定平台、回转式弹库、双联装随动发射架、导弹自动化检测等技术,不仅填补了舰空导弹的空白,也为发展中国第二代中低空舰空导弹奠定厂基础。
  安装在导弹护卫舰上的双联装舰空导弹带弹库发射装置,于80年代初研制完成。该装置由七一三研究所设汁、沪东造船厂制造。
  1967年秋开始方案论证与设计,尽管中间因舰、弹总体论证不充分而导致方案多次变化,但仍按舰、弹的研制要求,于1968年底完成了方案设计。为了满足工厂试制进度要求,边设计、边供图,从1970年1月开始,至同年6月供图完毕。1971年8月,沪东造船厂完成样机零部件生产,随即在陆上平台进行总装、对接试验。但是要赶上军舰下水日期,样机陆上调试没完就匆匆装舰,导致某些本来在陆上就可发现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带上了舰;加之该型导弹当时尚处在研制中,方案也时有变动,这就要求已装舰的发射装置样机需做相应的改动。因而从1971年9月至1978年冬,该型产品一直处于调试后又修改,修改后再调试的反复研制中。从1978年至1980年,结合导弹研制试验,该型产品样机进行了多次发射试验。1986年,完成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定型考核试验。


pics and info on the Riga class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pics on the 07 destoryer showing the goood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30s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Last edited:

Dongfeng

Junior Member
VIP Professional
Thank you for the information. I mentioned the 160 Guangzhou incident in the Luda class destroyer page.

I will update the HQ-61 later. Since only four ships are fitted with HQ-61 at the moment, I am not in a hurry in updating the page. in fact, maybe those four Jiangwei-I will be re-fitted with HQ-7 later.
 

darth sidious

Banned Idiot
your army page has the SKS

if so why dont you included the Whiskey sub or the J-6 fighter in your page the j-6 wont be retireing untile next year
 

darth sidious

Banned Idiot
H-5 is also exported to Dracula land

-5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飞机设计局的试飞员V.K.克契纳奇驾驶伊尔-28轰炸机原型机首飞。1950年“五一”节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共生产几千架。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此外还有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当时哈尔滨飞机厂在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杜-2和IL-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此事令军方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开始归划国产第一代轰炸机。解放军曾打算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但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只好通过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自行仿制生产,代号为轰-5(H-5)。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厂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进入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停产。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苏联空军的伊尔-28最初使用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700千克。苏空军还在伊尔-28机身两侧加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我军的轰-5未见安装相关设备。
轰-5发动机进气口特写。进气口前方有三个管道开口,据网友指出是冷却空气入口,给位于整流锥后面(即发动机前端)的附件机匣、滑油箱、高压油泵等机件提供冷却空气。对其作用有进一步了解的朋友,请赐教站长,谢谢!鸣谢网友 Frank 摄影



主要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轰-5在IL-28的基础上更改量达40%,主要更改是:


·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110千克

·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站长查证,轰-5很可能长期使用着原装进口的苏联尾炮塔。直到1984年,上级计划以轰-6的PX-1炮塔为基础为轰-5研制国产PX-2型炮塔,但因轰-5早已停止生产,而PX-1炮塔又与之相似,因此取消了PX-2研制计划。这恐怕就是轰-5使用轰-6尾炮塔的由来)。经过这些修改,轰-5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达探测距离加大,新瞄准具扩大了瞄准角和观测角,轰炸精度和敌我识别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统电气操纵随动性好,备弹量增加,射速大、射程远。

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我军轰-5未见有装载核武器,可能与当时我国尚无法研制小型核武器有关。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尾炮塔特写。这个炮塔是伊尔-28的原装炮塔,该机许多部件还有俄语铭文。鸣谢网友 Frank 摄影




轰-5基型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轰教-5(HJ-5)教练机和光学摄影侦察型轰侦-5(HZ-5)、HD-5(轰电5?)侦察、电子对抗机等机型。其中轰侦-5航程大于基型。



出口罗马尼亚的轰教-5。在机头处有上下两个驾驶舱,教练坐在靠前的下部驾驶舱,学员则坐在上面。教练型同作战机型最大的不同是缺少了前后机炮和尾部对地雷达,其主要用途是训练学员在各种天候下的飞行操作技能和无线电通讯能力。



轰干-5电子干扰机,是在轰-5的基础上加装一些电子设备而成的电子战飞机。从外观上看,飞机机体表面增加了很多天线,轰炸弹舱里也改装成电子设备舱。





轰电-5的早期型号:




轰-5在国内装备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使用的是轰-5鱼雷型,主要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可外挂鱼雷和副油箱。轰-5鱼雷型装备了普通直航鱼雷和“鱼-2”空投火箭动力鱼雷。其中“鱼-2”鱼雷是苏联PAT-52鱼雷的仿制品,60年前已开始试制,直至71年正式装备部队,命名“空舰-1”(KJ-1),后规范命名为“鱼-2”。弹径450mm,长3.89米,重627千克。该鱼雷投放后在减速伞作用下缓慢入水,随后启动火箭发动机,速度高达60到70节。虽然“鱼-2”射程仅有5000米,但是由于速度高,舰艇基本上无法躲避。在最初的规划中,曾计划生产2000条该型鱼雷,后随着时间推移,投掷火箭鱼雷的轰-5面对的防空火力越来越强,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弹。且“鱼-2”没有制导能力,命中率低。为此1976年海军希望“鱼-2”能由突防能力更强的强-5发射。随后的试验不太成功,1986年后海军停止订货,直至停产只生产了200余条实战型“鱼-2”。下图为陈列在展览馆内的该型鱼雷。



下图是轰-5的机头,机头装有23-1型23mm固定机炮。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尾部炮塔有两门相同型号的机炮。



地勤正在向轰-5上挂载炸弹。



左为250千克炸弹,右为500千克炸弹。两种炸弹均系苏联产品的仿制品,设计上类似纳粹德国的带有防穿透凸缘的炸弹。



轰-5改装的“飞豹”攻击机火控系统验证机



现在轰-5已经退出了现役,也是应该啦,毕竟落后啦。

1971年,中国经海运向友好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输出了首批总共4架轰-5,并由中、罗两国的技师在罗马尼亚巴库(Bacau)进行了组装。该型机这后被送到第38搜索航空中队,罗国唯一的独立靶机单位服役。1974年,罗接收了第二批共8架轰-5。时隔5年,罗方又接收了第三批共2架轰教-5教练机。罗马尼亚空军除了拥有中国制造的轰-5/轰教-5外,还拥有苏联产的IL-28/IL-28R(侦察型)/IL-28T(反舰型),轰-5和IL-28在同一国服役颇为罕见。现在罗空军只剩下轰-5能够继续飞行,执行侦察和拖靶任务。罗马尼亚空军原先要派一架HZ-5参加今年7月的英国空军空中纹身展(AirTatoo2001),但是在航展前的一次飞行事故中被毁,飞行员幸免。未能获得进一步资料表明轰-5参加了AirTatoo2001。







there are also structeral changes icluding different construction

idtional info on early awacs the chinese effort goes back a long time







国大陆早期的空中预警机设想来源于与国民党空军的拦截作战。从1951年3月开始,中国大陆多次遭到美国和台湾国民党军队策划的夜间飞机入侵。在1954年以前的两年中,入侵大陆的活动几乎畅行无阻。当时中国大陆的防空系统处于创建初期,存在很多防空空白地区,没有能力完全阻挡国民党的夜间飞行袭扰。即使是昼间拦截国民党飞机的入侵,对于缺乏装备的大陆空军来说,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地面雷达引导下的拦截

  拦截是国土防空作战的主要样式,而拦截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预警和指挥。在没有预警机的时代,雷达是提供预警和指挥信息的最重要的唯一的装备。建国初期的共和国只有很少的雷达,而且破旧不堪。在1950年接收第一批苏联援助的П-3H和П-3А米波中程雷达前,大陆空军的地面雷达一直使用美国制式的208和406雷达。这些米波雷达的警戒引导距离大约为150公里,误差约2公里。在1957年以前的数次作战中,由于米波雷达误差大,虽然能将战斗机引导到目标附近,但是在复杂天气或夜间,战斗机飞行员依旧无法利用肉眼发现目标。1956年以前的人民空军装备的是昼间型的米格-15和米格-17Ф战斗机,主要依靠在雷达引导下,用肉眼进行搜索和作战。这种拦截方式对飞行员和指挥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在人民空军成立初期,这样的人员非常少,1956年以前,能夜间飞行的战斗机飞行员都非常稀少。这种状况使得台湾国民党飞机的入侵频频得手,1955年中,人民空军出动246架次拦截窜扰的台湾飞机,仅有20次飞行员发现了目标,其中个别人开了炮,但是无任何战果。艰苦而极需要耐心的作战使得人民空军不断努力加强雷达和电子装备,改变不利的处境。

空警一号大图,点击图片放大:


  1956年,大陆开始从苏联引进三坐标的П-20雷达并装备部队。П-20雷达是有两个天线和有PRV-11测高雷达的远程预警雷达系统。一个天线为S波段,另一个天线为L波段,当遭遇干扰时,能够切换波段,其探测高空目标距离达300公里以上,覆盖面积比П-3雷达大得多。П-20本身只提供目标的方位和距离,而目标的高度则由PRV-11雷达测出,通过模拟计算系统显示在一个P型显示器上。这种雷达另一个非常有用的性能是能够另外接外置P型显示器,这个显示器能够被安放在距雷达站40公里范围内的地方,这使得位于机场指挥室的战斗机指挥员,能够不必通过电话而直接看到空中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反应速度。由于这种雷达克服了米波雷达误差大的缺点,在引导战斗机接近目标时,往往能精确地引导到飞行员的目视距离内。与П-20雷达同时装备人民空军的还有装有雷达的米格-17ПФ战斗机。在1956年到1957年间,人民空军依靠引进的23部П-20和大量的П-3雷达,在沿台湾正面构成了漫长且有很大纵身的雷达警戒网。不久,П-20雷达就显示了良好的作战效果。

  1956年6月22日夜间,在拦截台湾B-17侦察机的作战中,部署在衢州的空5军П-20雷达首次成功地引导一架昼间型的米格-17Ф战斗机进入了目视距离,并两次进入三次开炮齐射,将其击落在江西岭底乡溪后村的山谷中。由于台湾侦察机安装的设备需要在比较好的能见度天候下使用,因此这些飞机的入侵一般选取在晴朗的月夜进行,这也有利于人民空军的拦截。在6月22日夜间的作战中,由于П-20能精确测定B-17的航向、高度和位置,使米格-17ф飞行员在9公里外就发现了月光下的B-17轮廓。随后的8月22日夜间作战中,虽然是下弦月,但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П-20同样将一架昼间型的米格-17Ф战斗机引导到了离目标800米处,击落了这架美军的P4M-1Q电子侦察机,这在以往利用П-3雷达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同年的11月11月10日夜,杭州的П-20雷达再次引导昼间型的米格-17Ф战斗机击落了一架国民党的C-46运输机。

才被一台破旧的270雷达发现,数分钟后该机又消失在雷达视野外。此后直到1959年5月都没有能成功击落过国民党入侵飞机。地面雷达的种种不便早已显现,但当时新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没有能力研制预警机。

  人民空军最早提出在大型飞机上安装对空搜索雷达,并非是建造预警机,而是只需要一种夜间作战的长航时飞机。歼击航空兵夜间防空作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绩,但是这些战斗指挥和飞行都非常复杂。1958年3月13日夜间拦截台湾B-17G飞机过程中,一架执行无线电中继任务从长沙大托铺机场起飞的米格-15比斯战斗机返场时坠毁,2个小时后,沙堤机场的一架米格-17ПФ战斗机追击该返航的B-17G,因飞出海岸太远,在迫降雷州半岛机场时,受恶劣气候影响坠毁。在1960年国民党改用P2V-7U电子侦察机后,防空拦截作战形势更加严峻。由于这种飞机安装了ASP-20搜索雷达以及当时很先进的电子侦察系统,依靠地面雷达和战斗机很难进行拦截。

  当时大陆空军唯一能够遂行夜间作战的飞机是装有雷达的米格-17ПФ。依照苏联的作战指挥条令,在地面引导作战时,战斗机上的雷达在飞向预定拦截空域时是不开机的。接近到离目标一定距离后,飞行员才打开雷达进行搜索。当时米格-17ПФ的拦截雷达是РП-5。这种雷达是РП-1绿松石雷达的改进型号。安装РП-5雷达的米格-17ПФ与没有雷达的米格-17Ф最大的区别是机头进气口上唇和进气道中间隔板。РП-5雷达的搜索天线就装在进气道上唇,搜索雷达罩使飞机看上去象鲨鱼嘴,而进气道隔板中有圆的测距雷达天线罩。当地面雷达引导战斗机到10公里以内时,地面指挥员会通知飞行员打开雷达搜索天线。РП-5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只有10公里,测距雷达的截获距离只有4公里,在晴朗的白昼这种雷达还不如飞行员肉眼目视距离远,但是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却很管用,尤其是没有月亮的暗夜。在拦截喷气机一类的高速目标时,地面指挥员和飞行员配合尽量使截击战斗机靠近目标再打开雷达,以免惊跑目标。当搜索雷达探测到目标并且进入到4公里的截获距离后,飞行员转换到测距雷达瞄准目标,一旦显示进入700米左右的开火距离的指示亮起后,按下扳机开火就能打中目标。西方国家在1953年才在挪威附近的巴伦支海空域侦测到这种雷达的信号,当时苏联的米格-17ПФ战斗机用这种雷达锁定美国的侦察机,РП-5雷达2000赫兹的重复脉冲频率打在在美国侦察机的接收装置上,装置的电喇叭转换为类似恶魔般的男低音“噢……呜……噢”,这种声音在50年代冷战时期的夜空令北约空勤人员万分恐惧,意味着一架强大火力的战斗机就在跟前将导弹和火炮对准自己,这是北约侦察机飞行员的噩梦。北约给这种雷达起的绰号为“胡扫”。1957年台湾国民党和美国的侦察机在福建沿海侦测到这种索命梵音般的“噢……呜”声后,有2个月曾经一度减少了对大陆的侦察飞行,但不久又恢复了飞行,因为美国侦察机在与苏联空军战斗机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发现了这种截击雷达的问题。

  最早发现РП-5雷达存在1000米以下不能使用的问题的是美国驻日本基地的P2V侦察机。在1954年执行夜间侦察任务时,多次遭到苏联米格-17ПФ拦截,每次降低高度贴海飞行后,苏联战斗机就很容易被甩脱。原因是РП-5雷达波束有14度的下视角,当米格-17ПФ在1000米以下高度打开雷达时,波束将会照射地面形成大量地物杂波,淹没了信号。而大陆空军能够使用的空对空截击雷达仅此一种。

  当时虽然米格-17ПФ有夜航能力,但是航程太短。无论怎样保证油箱饱满,但是米格机飞行员总是被起飞后不久就必定会响的油量警告声弄得心神不定,在追击敌机的时候,时刻惦记油量,这对于作战干扰不小。有时甚至还没有发现目标,油量已经开始告警。因此大陆空军急需一种长航时的夜间作战飞机。1958年6月,大陆空军在图-2轰炸机上安装РП-5雷达,用以拦截低空入侵的台湾国民党飞机,其续航时间可长达8小时。图-2飞机的缺点是速度慢,大陆将安装了雷达的图-2分散部署在重要地区的机场,如江西向塘、江苏硕放,河南郑州等地。然而这种企图采用图-2拦截P2V-7U的战术并不成功。改装的图-2夜间战斗机只有探测距离不到10公里的РП-5雷达,只能对前方作左右范围的60度的扫描,而P2V-7U却有与当时的预警机相同的APS-20雷达,能够扫描360度方位,且有动目标指示,能够表示出杂波背景中的移动目标,ASP-20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达105公里。无论是探测距离和范围以及杂波下的目标探测能力图-2都逊于P2V-7U,而且图-2最大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547公里,P2V-7U最大飞行速度却为每小时556公里,图-2的技术指标对于完成拦截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在1959年到1964年的5年中,图-2夜间战斗机没有取得任何战果。



1960年11月19日暗夜,从河南郑州起飞的两架图-2夜间战斗机起飞拦截从安徽方向窜过来的P2V-7U作战中,一架撞上了嵩山失事。原因是РП-5雷达没有办法区分前面的高山和目标,而P2V-7U上的APS-20雷达却能看清山地,并从山地找到航线绕行。当时P2V-7U采取的战术是直对山峰飞去,然后追随地形飞越山峰,而后面死死咬住追击的图-2只知道前面有回波,分不清是山还是飞机。当这架P2V-7U从三门峡西返航时,另外一个图-2机组的РП-5雷达遭到其干扰,由于相对位置关系,两架飞机接近到1公里都没有发现P2V-7U。由于距离过近,当时地面П-3米波雷达已经无法区分目标和图-2,发现两个信号几乎叠在一起,于是地面指挥命令该图-2机组对空盲射,在盲射开火中,强烈闪光的炮口焰使飞行员短暂致盲,无法看清雷达而撞山坠毁。一架P2V-7U导致两架图-2夜间战斗机坠毁,损失非常惨重。多起坠机原因是РП-5雷达性能不足造成的,其中米格-17ПФ战斗机也因为РП-5雷达不能区分山峰和目标,在追击低空飞行的P2V-7U战斗中发生了撞山事故。

预警机雏形

  大陆空军最早类似预警机的雷达作战飞机是图-4改装的夜间巨型战斗机,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战战斗机。图-4是苏联仿制的美国B-29轰炸机,在1953年3月赠送给中国10架。这批图-4型飞机全部装备当时的空军独立4团,驻扎在河北石家庄。被台湾P2V-7U窜扰弄得恼火的大陆空军,在改装图-2夜间战斗机的同时,也提出改装图-4。

  图-4夜间战斗机的改装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案。机载雷达采用被称为“钴”的ПСБН轰炸瞄准雷达。这种雷达的探测距离达100公里,可以作60度的左右探视,也能作360度的全景扫描。这种雷达后来主要用于伊尔-28轰炸机,安装在飞机前下方。在改装图-4夜间战斗机时,大陆技术人员将“钴”雷达安装在飞机背部的前炮塔上,这种雷达需要与光学瞄准具交连。为保证光学瞄准具夜间作战,在图-4前舱安装了探照灯和红外对空瞄准具,这种瞄准具能够在3公里外发现P2V-7U这样的目标。图-4宽大的饿炸弹舱被用于改装成空中指挥所,把雷达外接显示器接进舱中,并在舱内安放图桌和布置通信线路,用于接收地面空情和协调图-4飞机上各炮位的作战。改装后的巨型夜间战斗机图-4П简直就是一艘巨大的空中巡洋舰,机体上装有5个双联装23毫米航炮的旋转炮塔,即便是当时台湾的F-86战斗机也不是图-4П的对手。当时驾驶四个强大的发动机的巨型无敌的夜间战斗机飞行员们,在巨大的轰鸣声中扬起漫天沙尘从基地起飞去捕捉老鼠般的P2V的时候,心中总是充满不可战胜、一往无前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不过图-4П的战绩并不理想。

  1960年12月19日夜间拦截一架窜往张家口方向的P2V的作战中,起飞了3批巨大的图-4П夜间战斗机。图-4П几乎不太需要地面雷达引导,自己能很快地利用“钴”雷达找到目标。地面指挥员引导图-4П夜间拦截相对于引导米格-17ПФ简直是“天上人间”,非常轻松。P2V几乎无法摆脱这些巨型战斗机的扫射,不过当时的装备实在太差,其中红外瞄准具的误差几乎达2度,并且有很重的余辉。在几个批次的开火追击中,依旧没有造成P2V致命伤。其中在这架P2V到达山东临沂上空时,遭到第三批次的图-4П缠斗射击35分钟之久,强大的火力逼得P2V机组就差要弃机跳伞,但最后P2V还是逃脱。

  改装的图-4П虽然作为夜间战斗机过于笨重,但是已经具备了早期预警机的雏形。在二战期间的美国海军TBM-3W“复仇者”舰载预警机的性能也不过如此。但是在1960年至1969年的9年时间中,大陆空军没有对空中预警机的发展做进一步的努力。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对军队装备的技术进步的不良影响很大,许多很好的项目和提案被搁置。

1969年秋季,文革的狂热有所消停。9月26日中央军委发出了研制空中预警机的指示。当年11月25日,空军司令部发布通知,以六院为主、空一所、空二所、空军十二厂为主,抽调人员进行空中预警机的研制。同时,空军党委决定改装一架图-4飞机为空中预警机,代号926任务,改装工作在陕西咸阳以西的武功空36师基地进行,基地附近是5702工厂,该厂有相关的大型加工和维修设备。当时在图-4基础上改装是非常实际的做法,因为当时大陆的大型飞机很少,可选用的机型只有伊尔-18、三叉戟、波音707、子爵、图104、图-4等,这些飞机都是英国、苏联或美国产品,当时中苏和中美关系都处于紧张状态,零配件战时难以保证,英国产的“子爵”飞机已经停产,而机械状况比较好且能加工零部件的只有图-4,因此,采用图-4作预警机平台合乎情理。

  1969年底,603所会同其他所派出人员组建了150人的设计队伍,以603所的楼国耀担任型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后期改由周光耀担任。空军决定由六院为主设计,5702厂生产,空36师执行试飞任务。当时要求全国各单位对926计划所需材料加工资料等全部开绿灯放行,只能倾全力配合不得过问。



  空警一号首先遇见的问题是机身上携带7米直径的雷达罩后,重量增加5吨,飞行阻力增大30%,原先的四台АЩ-73ТК发动机功率不足。为此,决定改装已经国产化了的涡桨-6发动机,当时也只有这一款发动机能满足要求。改装工作由空军一所担任。由于АЩ-73ТК风冷活塞发动机短舱小,根本装不下长大的涡桨6,因此需要在活塞发动机舱前,加装一段过度舱段与原发动机舱连接。制造和安装这个舱段时,由于没有型架保证精度,技术工人们把木匠拉线和水平仪等家什用于测量安装焊接位置,结果不仅精度非常好,而且时间只用了一个月就顺利完成。

空警1号发动机和雷达支架特写

  虽然顺利改装了发动机舱,但是加长了的发动机向前伸出达2.3米,影响了飞机的安定性和操纵性。工程师解决这个问题也是采取快刀斩乱麻,用加大平尾面积,并且在平尾两端加装端板,同时增加腹鳍和加大背鳍来保证安定性。平尾的面积展向加长2米,弦向加长了400毫米。

  改装最主要的部分是雷达和机载系统。为装下这些系统,拆除飞机上原有的“钴”雷达和所有炮塔。在机背上加装了7米直径、厚度为1.2米的玻璃钢雷达罩。由于原型机体没有相应的承力结构能用于安装雷达罩支架,普通框架承受不了雷达罩在飞行中产生应力,因此在图-4的机身内加装了承力框架,然后再把雷达罩架安装在这些承力结构件上。

  图-4飞机中段的炸弹舱等几个舱段全部改装成密封舱,用于安排雷达操作员和控制人员。当时由于国内对于世界预警机技术水平和观念上相差很大。空警一号的主要分系统包括警戒雷达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显示和控制系统、敌我识别系统、通信和数据传输系统、导航和引导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在空警一号上采用的是布置多个雷达P型显示器,2个A型显示器,UHF和VHF波段的电台分别担任空地和空空通话,当时数据传输设备采用无线电传机改装,空域的空情显示主要以图板作图表示。由于雷达P显当时只有长余辉一种,操纵员和控制员必须紧盯显示器,不然很可能漏看空情。实质上空警一号只是将雷达站移到空中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小盲区,性能与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预警机。根据已经公开的当时资料,空警一号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面积相当于40个П-3雷达站,这对于当时的大陆防空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在预警机的制造史上,中国人的改装速度是世界之最。从1969年12月开始画图,只用了一年零七个月,1971年6月10日空警一号就开始了首次试飞,随后进入试飞阶段。在起飞过程中,首先发现飞机跑偏,飞行员极力控制飞机,才使得沿跑道中线扭秧歌一样地滑跑起飞和降落,升空后在飞行也有偏航滚转的趋势,飞行员在数小时的飞行中,时刻要用力把登舵。后来经过测试,发现是发动机功率加大后,螺旋桨侧洗流打在垂尾上造成的偏航力矩所致。图-4原装的АЩ-73ТК活塞发动机是右旋,而涡桨6是左旋,原设计对右旋的气动力矩补偿措施全部失效,造成飞机左偏右倾。而中国的技术人员解决这个看来很棘手的问题却只需一把扳手,将左右发动机油门推杆调整成固定8度的油门,造成左右推力不同来补偿这个偏航力矩。

  另一个在试飞中出现的问题却没有如此简单。由于位于垂尾前方的雷达罩厚度大且边沿钝,飞行中罩后气流产生分离引起紊流,作用在垂尾上就产生振颤。这种振颤飞行员在飞行中都能明显感觉到。振颤不仅容易使空勤人员感觉疲劳,也容易使结构疲劳。从1972年9月开始,设计组开始着手排除振颤。采取的手段是在天线架上安装船形整流罩,并在垂尾上加装动力吸振器。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这些手段是有效的,成功地将振颤遏止在允许范围内。

  空警一号全部改装完成后,进行了几百小时的飞行测试。中高空模拟目标是轰-6轰炸机,海上低空目标以安-24运输机模拟。空警一号对轰-6的探测距离能够达到300~350公里,对海上低空飞行的安-24飞机探测距离达250公里。空警一号也针对海上舰船进行了试验,探测大型猎潜艇一类的目标距离达300公里。虽然当时空警一号采用的全是电子管系统,连指挥计算机都是电子管晶体管混合电路,但在探测距离上也能与国外同时代的先进预警机相比美。空警一号落后在雷达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送环节上,缺乏实用的人机界面,不得不折中依靠手工标图和语音通信传报空情。



  1980年以前,中国空军主要沿用苏联的装备体系和作战指挥模式,以短航程的防空战斗机和地面雷达引导为主。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这样就需要很多的地面雷达、战斗机和机场,并且划分各自的防空空域,这也是导致中国歼-5和歼-6战斗机总产量近6000架的主要原因。要协调和调度数量如此庞大的战斗机群和分布各处的空军基地,再加上近十万门高射炮和几千个防空导弹发射架,对于大陆空军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苏联的预警机一般部署在警戒地区后方150公里处,附近有己方战斗机和地面防空区域,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监控前方空域,又能使预警机处于己方防空网的保护之下。预警机探测距离远,发现有敌方战斗机企图袭击预警机时,可以及时后退,并引导己方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系统进行拦截。1981年叙利亚企图采用米格-25从高空高速袭击以色列位于黎巴嫩西部地中海上空的预警机时,以色列预警机后退,并及时引导战斗机成功的拦截了这架叙利亚的米格-25。预警机的优势是探测距离远,当其后退时,能脱离敌方地面雷达视距,而需要地面引导的叙利亚米格-25战斗机却因此无法得到地面全景空情引导,机上雷达只能探测正面空域,因此落进了从侧面接近的以色列战斗机的圈套。当时的中国空军的预警机也很可能采取这类战术,而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于苏联和美国,缺乏远程战斗机,需要引导大批的歼-5和歼-6轮流升空作战,甚至还要与地面防空系统协同,预警机的指挥控制非常复杂。不过1970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空防如同长满刺的刺猬,入侵的敌机遭到的空中和地面拦截规模将是空前密集的。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Last edited:

darth sidious

Banned Idiot
on the ship bord weapon page you said the is a type-61 25mm

to my knoldge there is a type-64 but not 61 based oon a soviet model there is also a mode 2 with the gun barrel in convential arrangement

source naval and merchant ships
 

Dongfeng

Junior Member
VIP Professional
Thanks, I'll double check this

darth sidious said:
on the ship bord weapon page you said the is a type-61 25mm

to my knoldge there is a type-64 but not 61 based oon a soviet model there is also a mode 2 with the gun barrel in convential arrangement

source naval and merchant ships
 
Top